8月30日至31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举行2025年暑期教学工作会。会议以“聚力‘新双高’ 锚定新赛道 全面开启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为主题,以树立适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大教学观”理念为指引,部署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重点任务,明确关键领域创新实施路径,加快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为学校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新高地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校长梁克东,党委副书记劳虓虓,副校长陈夙、陈海荣、朱钢国,党委委员徐领、李文婷出席会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分管教学与基地院领导、教学办全体人员、专业群带头人、专业级机构主任及副主任、课程组负责人,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督导评估中心、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全体人员,近三年新进专任教师等近400人参加会议。
梁克东作题为《强化“大教学观” 激发“新质动能” 奋力筑就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新高地》主题报告。他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学校各条线上取得的显著成绩,对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围绕树立“大教学观”,从理念更新和行动指南两个层面展开深入论述,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发展新质动能指明了方向。
梁克东指出,教学工作是学校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中心工作,树立“大教学观”就是要把教育放在科技、人才、产业、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中去审视、推进与落实,可以从四个维度深化理解与实践。一是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构建“大教学”生态;二是体系重构:协同赋能专业集群发展,筑牢“大教学”根基;三是育人革新:协同构建五育融合模式,丰富“大教学”内涵;四是综合改革:协同落实“五金”建设,强化“大教学”保障。
围绕“四个筑”,梁克东对下一阶段学校落实“大教学观”、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一是师资队伍双向“筑基”,强化高地建设核心支撑。向内筑基,重构教师能力标准与培育生态。抓紧研究开展校本教师数字能力标准建设,重塑数字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实施“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全周期培训,多维度强化教师数字化赋能。向外筑基,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打通校企双聘通道,构建人才双向蓄水池;培育中试平台,将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充分融合,实现“技术研发—教学转化”的闭环。
二是专业发展攀高“筑峰”,打造高地建设硬核优势。在“减”字上动真格。推动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专业设置从“大而全”转向“专精特新”,同时建立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先支持培优专业与重点领域;在“变”字上推创新。打造职业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载体,加快试点学院的先行先试,及早产出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破”字上强攻坚。加快实现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项目、入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强化行业内话语权等三大突破,彰显学校职业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亮色。
三是产教融合实体“筑桥”,凝聚高地建设高端资源。提升资源整合度。聚多元主体之力,建平台共建共享之制,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通过构建“产科教利益综合体”,打通“实训—教学—研发”一体化通路;强化人才支撑度。破解人才引育“结构性”短板,构建多元化引才机制,完善全过程培养体系,健全激励保障与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驱动课程创新度。保持教学内容动态更新,实现教学形态模式革新,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平台资源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促进平台效能转化为育人实效。
四是质量保障固本“筑堤”,确保高地建设行稳致远。压实责任抓队伍。树立“大教务”意识。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顶层设计的视野、统筹协同的水平、精研业务的能力,建强“大教务”管理队伍;强化标准抓落实。对实关键指标,系统谋划职教本科合格评估工作。及时跟进、认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上位标准,坚持标准先行、结合实际自主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立足数字化抓转型。明确专业建设、运行秩序、基座平台三大转型方向,加快专业数字化改造,系统重构业务流程及运行秩序,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平台落地应用,以数字化驱动教育形态深刻变革。
会议期间,人事处、科技处、督导评估中心、教务处负责人分别作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围绕教学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
会议还安排了“四说”工作交流分享。
在学院院长说“专项性改革”环节,各二级学院院长围绕“五金”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AI赋能教育教学、年度重点突破与特色创新项目进展情况等内容作工作报告,畅谈了进一步深入谋划拔尖造峰、推进关键领域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在专业群带头人说“新质专业群建设”环节,双高专业群带头人分享了“新双高”高水平专业群组群及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及重点改革的实践探索,围绕“新双高”建设,探讨分层推进、重点落实及成果奖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思路。
在专业主任说“职本专业”环节,物联网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6个拟升本专业主任紧扣本科专业申报核心要求,汇报拟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建设方案等。
在主讲教师说“人工智能示范课”环节,各学院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在建设中期的技术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特色亮点。
朱钢国对新学期教学工作提出三个工作要求: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专业动态优化。按照专业设置规划,稳步推进专业调整。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专业群,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健全评价与预警机制,实现专业建设的“优胜劣汰”“迭代优化”。二要深化机制创新,提升产教融合能级。推动平台能级升级,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实体运作转变,力争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模式深度创新,全面推广“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双师”队伍质变,实现一体化发展。三要提前谋划布局,夯实教学项目申报基础。各学院要立足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区域产业急需,明确攻坚的领域及方向;对照国家申报基本条件,全面盘点家底,鼓励组建跨学院的申报团队,不断完善教学成果奖、“金课”“金教材”、师生竞赛等优势项目的传承与培育机制,为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