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值得借鉴
新华社杭州讯 (记者谢云挺) 记者在进行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专题调研时发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创新实践“校企利益共同体”育人机制,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专家认为,建立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模式,抓住了校企合作的牛鼻子,为当前高职院校走出校企合作困境提供了成功的样本。借鉴和推广其经验对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记者采访注意到,目前,在浙江全省已有49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数超过30万人,如此大的数量规模,每年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服务于全省各地企业。因此,高职院校输出怎样的学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活力。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育人上,还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合作不稳定、难持续、浅层次、难深入”的现象,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徘徊在低水平就业层次上。
据了解,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现已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专业79个。2003年以来,该校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导向后,探索实践“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这项改革探索得到教育部的肯定,《求是》杂志还刊文作了长篇介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说,现在这种办学思路在高职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碰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不足,校企合作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成效,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模式,收到了明显效果。
记者了解到,“校企利益共同体”简言之,就是寻找学校和企业(行业)双方利益交集点,以互利共赢为内驱力,通过建立跨界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教学平台和制度体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其主要思路和做法可以概括为:
一是学校围绕地方产业特色,主动从区域“明星”企业、支柱行业中选择合作对象。通过挖掘双方合作契合点,吸引企业(行业)共建多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比如说新建的“众泰汽车学院”,就是该校整合校内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5个专业,吸引当地汽车制造“明星”企业中国众泰控股集团合作共建的。而“高新IT学院”则是学校主动对接于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与园区管委会和区内6家IT大型骨干企业合作成立的。王振洪院长说,只要怎样合作有效、怎样合作满意、就采取怎么样的合作形式。据介绍,目前学校已发展建立了8家不同形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涵盖了学校30个专业,使得校企合作的辐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是创新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保障双方合作交融、稳定、高效、共赢和可持续。记者了解到,每个校企利益共同体都有一个共同制定的合作章程,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通过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行政长官负责制,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同时,在学校层面创建“校企合作统筹协调办公室”,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与校企利益共同体合作的相关事宜,使得校企合作有组织制度的保障。
三是重新构建育人体系,把知识的传授贯穿到能力培养的各环节。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要求,撤销了系级建制,将教学、课程等要素引入企业。重新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标准等。通过实施“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现代学徒制”和“专兼结合讲师团”等举措,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国众泰控股集团董事长、众泰汽车学院理事长吴建中说,这种全新的培养机制不仅优化了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也让育人成为企业的工作之一,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秋华认为,学校通过优势互补,搭建利益共体合作平台,结果放大、倍增了双方的利益。企业从中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文化利益。学校获得的则是深度的、稳定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这正是高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自2008年探索“校企利益共同体”合作模式以来,有效带动了学校做优做强。学校近年来连续3届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列全省高职院校前3名,今年全国比赛获得12个奖项居全省第一。学校入选2010-2011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50强高校。麦克思(MYCOS)调查机构持续三年对全国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在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等主要指标都明显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职教专家、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大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重任。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金华经验抓住了校企合作的牛鼻子,是当前全国高职院校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中最好的范式之一,值得政府重视和借鉴推广。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担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职教组副组长的马树超教授认为,目前高职教育正处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的新关口,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高职教育亟需破解的最大难题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较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对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